
港股市场升温,虹吸内地医药企业IPO

香港资本市场复苏的冲锋号已响起。
7月2日,生长激素龙头长春高新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该公司表示,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国际化进程,增强公司在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
赴港上市冲锋号吹响
赴港上市回暖态势日趋明显。
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6月30日,港股市场共有42只新股完成IPO(不包括转板,反向收购和以介绍形式上市),新股募资额达1071亿港元,重夺全球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共有240家企业(主板231家、GEM 9家)在港交所递表,较2024年同期的133家增加了80.5%,更是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237家)、2023年全年数量(209家)。
在医药领域,自恒瑞医药5月底“A+H”引爆港股后,内地药企赴港IPO的队伍越来越长。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几乎追平2023全年,并超过2024全年,募资总额达到174.89亿港元。其中,恒瑞医药募资总额高达113亿港元,创下2020年以来港股医药板块最大融资规模纪录,港股整体复苏态势明显。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药企港股IPO再次掀起热潮,除了港股上市门槛包容性大的因素之外,出海需求驱动以及盈利焦虑都是。
6月26日,港交所创下“一日三鸣锣”的纪录;6月27日,有16家企业同时递表,其中包括4家生物医药企业;6月30日,泰德医药正式上市,还有多家药企加速递表。
有投资者戏称:“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
进入7月,热度依然不减。生长激素龙头长春高新在集采降价和竞品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急于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赴港上市将有助于长春高新更好地实施国际化战略。该公司在2024年遭遇近20年来首次年度收入同比下滑的困境后,终于做出了转型之举,将目标转向儿科、女性健康、抗衰老领域,即单一爆款转向多元化创新战略。该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近年来也取得了部分成效,金赛药业2024年海外销售额突破式增长,同比增幅达到454%。
四大优势“虹吸”内地药企
在此之前,医药行业正经历着资本寒冬。据药时代统计,2024年,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个交易所上市药企仅有5家,而同期至少有24家医药企业主动撤回或终止IPO,如知原药业、延安医药等。面对A股收紧、一级市场融资受阻等多重压力,很多药企转战港股。
一名专门负责港股上市辅导的律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赴港上市热潮主要得益于药企的出海浪潮。
他分析道,药企选择港股而非A股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港股市场上市门槛包容性大。港交所自2018年推出的18A规则,允许未盈利或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且仅需满足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及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通过I 期临床的核心条件就可以。而A股对药企上市依然有限制,虽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也允许未盈利创新药企申请上市,但2025年6月监管仅表态“积极稳妥推动新案例落地”,实际执行仍然比较谨慎。数据上看,2020年至2025年,仅20家未盈利药企通过该路径上市。另外,北交所和创业板则更强调盈利稳定性,要求“最近两年净利润≥5000万元”或营收持续增长,对药企研发投入大导致的亏损期包容性不足。
该律师表示,在海外上市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港交所于2024年12月发布《有关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建议》咨询文件,进一步降低了H股最低发行门槛,境内企业赴港股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
其二,港股流动性溢价高。自港股通开通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市场的金额接近4.42万亿港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港股市场的金额超过7100亿港元,为7176.49亿港元,远超往年同期。港股通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使得2025上半年医药主题ETF涨幅54.2%(同期A股创新药指数17.7%);外资占比高的港股创新药板块(如科伦博泰、康方生物)更易获得基于全球研发进度的估值。
其三,药企出海需求驱动赴港上市热潮。国际会计准则(IFRS)和英文披露降低了海外投资者理解的成本。而A股财报准则(CAS)与国际差异较大,且海外机构持仓比例低,很难为药企出海提供信用加成,这也是药企偏爱赴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其四,赴港上市等待时间短,目前最快1个多月即可完成上市流程。而且港股还接受一定的“讲故事”成分,而A股目前不行。
已有10家融资成功
当恒瑞港股募资113亿港元、映恩上市首日股价翻倍,药企快要“挤爆”港股市场。
自2023年以来,药企开始卷向海外市场,香港作为国际化金融窗口,可以帮助药企更方便地对接全球产业链以及吸引更多海外合作伙伴,于是“A+H”流行了起来。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它们分别是脑动极光、维昇药业、映恩生物、Mirxes、恒瑞医药、派格生物、佰泽医疗、药捷安康、泰德医药和拨康视云。
制表:程梓欣
以下几家药企的重磅上市显然点燃了赴港上市药企的自信心。4月,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企业映恩生物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价首日大涨116%,全球发售1733.23 万股H 股,募集资金总额约16.40亿港元,所得款净额约15.13 亿港元,公开发售部分获115.14 倍认购,国际发售部分获13.52 倍认购,市场反响热烈。
5月23日,恒瑞医药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其此次港股IPO发行价定为44.05港元/股,原计划募集资金净额约98.9亿港元,实质上高达113亿港元。对于这笔巨额资金的用途,恒瑞医药的规划是:约75%将用于研发计划,约15%用于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建设新的生产和研发设施,以及扩大或升级现有生产和研发设施,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6月23日,佰泽医疗和药捷安康同时登陆港交所。其中,药捷安康上市首日收涨78.7%,融资2亿港元。此后数个交易日,药捷安康股价持续上涨,目前其市值已突破100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小分子药企是一家典型的非盈利药企,公司目前并无产品获批进行商业销售,且尚未有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产品。佰泽医疗上市首日股价也大涨40%。
6月30日,泰德医药成功挂牌港股。泰德医药是一家专注于多肽药物研发与生产的合约研究、开发及生产机构,提供从早期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服务。在全球多肽CRDMO 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约5.14 亿港元,所得款净额约4.29亿港元。泰德医药在全球CRDMO企业中排名第三,公司已经为全球超1000家客户提供服务,是20多家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稳定业务合作伙伴,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客户关系。
此外,港股生物医药市场的“复苏热情”也蔓延到了在IPO之外的已上市新药公司。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科伦博泰等18A企业纷纷趁热配股,跑步进场。科伦博泰2.5亿美元,信达生物5.5亿美元,成为今年港股生物医药大规模的两宗配股交易。
还有40多家排队中
展望2025年下半场,医疗健康企业港股IPO的劲头正盛,还有至少41多家药械在“等待上市”。在近期递表的7家生物医药企业中,以18A规则递表的创新药企包括百力司康、劲方医药、景泽生物。AI医学技术领域的也不少,6月29日递表的德适生物是唯一一家医疗器械企业,镁信健康、健康160和普祥健康是医疗服务企业。
6月27日,劲方医药港股IPO申请获得受理。这家聚焦开发治疗肿瘤和自免疾病创新药公司上市前估值31亿元,核心产品授权信达生物。近年来该公司持续亏损,其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7373万元、1.05亿元;毛利分别为7305万元、8461万元;期内亏损分别为5.08亿元、6.78亿元。2025年前4个月营收为8215万元,毛利为7346万元,年内亏损为6662万元。两年半累计亏损超12亿元后,目前仅有一款产品获批上市,但是GFH925刚上市就面临同类竞品的激烈竞争。
成立于2017年的百力司康于6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是一家致力于开发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企业,目前有4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组成的ADC管线。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百力司康并无任何候选药物获得上市批准,亦未从产品销售中获得任何收入。2023年和2024年,百力司康的收入主要来自与卫材订立的临床试验合作开发协议,并主要通过自卫材收取的里程碑付款及向卫材提供临床试验材料及研发相关服务的收益产生,分别约1.8亿元和0.2亿元,对应年内亏损为2.06亿元和5.57亿元。
6月13日递表港交所的轩竹生物,此前曾申报科创板,并于去年5月24日终止。申请材料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轩竹生物有超过10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轩竹生物目前靠单一产品支撑公司九成营收。2023年6月,首款产品KBP-3571获批上市后,公司收入实现显著增长,从2023年的2.9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009万元。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两年半来处于持续亏损当中,累计亏损近10亿元,主要归因于商业化战略处于初期阶段及公司于往绩记录期间产生经营开支。
还在排队的翰思艾泰是一家专注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精准治疗产品研发与商业化的企业,至今尚未实现商业化收入,仅依靠理财产品利息、政府补助等维持部分运营。2023年、2024年此类收入分别为666.4万元、768.1万元,相较同期8516万元及1.17亿元的亏损,资金缺口显著。产品管线上,翰思艾泰虽布局1款核心产品及9款候选管线,但核心产品HX009作为PD-1/SIRPα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目前仅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且尚无管线进入关键的临床III期。
长风药业也有A股IPO经历,于2024年6月29日终止在上交所上市。该公司主要专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目前,计划把募集资金投入到国内外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全周期研发、商业化,以及多个技术平台的临床前研究中;此外,还将用于生产设施的扩张与管理系统升级,试图在稳固现有产品优势的同时,为后续产品管线的爆发积蓄力量。然而,业绩面上,2022年至2024年,长风药业的年内利润分别为-4939.9万元、3172.6万元、2108.8万元,虽然已经扭亏为盈,但业绩已有下滑迹象。此外,该公司存在研发瘦身而销售费用狂飙的情况。
上海迈威生物于2022年成功登录科创板,又于 2025 年 1 月 6 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在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产品商业化失败、研发管线存在不确定性以及董事长被立案调查的多重压力下,这家公司试图通过港股上市来缓解资金压力,提升国际影响力。能否拿到港股的救命资金,还有待观察。
港股回暖已然成为共识。银河证券建议,在全球权益市场中,港股绝对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水平、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仍然较高。展望后市,建议关注三大条线,一是科技板块依然具备较高投资机会。二是在国内促消费政策刺激下,消费行业业绩增速预期改善,当前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港股消费股有望上涨,重点关注医药行业和可选消费行业。三是在海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扰动下,高股息标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