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普科技的上市赌局

作者:高见科技论 高恒
4月15日,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成为港股市场"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
它的故事听起来颇具未来感:年营收同比增长近九成,技术出身的创始团队拥有华为与阿里背景,资本阵容囊括高瓴、上海AI投资基金等头部机构。而其产品,也试图构建一个能嵌入企业日常运营的企业级大模型 AI 应用解决方案。
但如果向内看,会发现另一组数字同样醒目:2024年亏损12.5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24亿元,且核心收入仍集中于FastData企业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寄予厚望的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贡献尚未形成主导。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与用工问题,也曾在2022年被媒体报道,引发外界对其治理体系的关注。
滴普科技正处于两条曲线交汇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技术叙事下的增长冲动,另一边是盈利模型尚未成型的现实困局。这场IPO,是一次通往资本市场的冲刺,也是一场关于AI商业化路径的集中检验。
01·资本故事的起点
滴普科技由华为、阿里前高管于2018年创立。
资料显示,现年45岁的赵杰辉,作为集团创始人,现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其于2025年3月调任公司执行董事,持续在核心管理层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赵杰辉在信息技术行业积淀超20年深厚经验。职业早期,他曾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核心技术专家及核心路由器相关领域的团队负责人,之后加入阿里云,历任高级技术专家、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
杨磊同为45岁,是集团联合创始人,现任执行董事兼产品及解决方案团队(PSST)总裁。其早期也在华为任职,后创业于北京维擎科技,2023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他还是"多模态语料库数据智能平台"研发成果的主要参与者。
这类"技术派创业者+大厂背景"组合,在AI进入企业服务关键窗口期的节点,天然具有资本吸引力。
据招股书,滴普科技已获得高瓴资本、上海AI投资基金、兴业资管、国泰君安、交银国际等多轮投资,2022年Pre-IPO轮估值达到9.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5亿元),成为企业级AI赛道中的"准独角兽"。
在客户拓展方面,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服务245家企业客户,覆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垂直行业。其中117家大客户年收入贡献超150万元,复购客户81名,占比达33.1%。2022至2024年,大客户年贡献营收从8350万元增至2.17亿元,年均营收由380万元增长至480万元,验证了其在ToB市场初步建立了客户粘性。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这类增长节奏,正是ToB AI公司在当前阶段最容易讲清楚的资本化故事。市场需要能够持续输出商业价值的AI公司,而滴普科技通过"大客户验证",释放出自身"能被用""持续复购"的信号。
"但更深层的逻辑是,在行业从"验证模型"迈向"规模商用"的转折点上,滴普科技试图借IPO完成估值兑现、融资补血与行业心智占位的多重目标。它不仅是在冲刺资本窗口,也是在抢占信任锚点。"李睿表示。
02·亏损结构与组织困局
尽管增长迅猛,但滴普科技的亏损结构依然令人警惕。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亿元、1.29亿元和2.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5.5%;但同期亏损却分别为6.55亿元、5.03亿元和12.55亿元,累计超过24亿元。
换句话说,滴普科技在每挣得1元收入的同时,需承担超过5元的支出。2024年尽管营收翻近一倍,亏损规模仍扩大1.5倍,公司在解释中将原因部分归结为股份支付开支与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作为AI公司,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结构性刚需。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9420万元、8230万元、8140万元,占当年营收的93.7%、63.8%、33.5%。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下降,金额也未持续增长,反映出在资金安排与融资节奏上的压力。
与此同时,公司还需承担算力、平台搭建、客户交付等高成本运营,导致负债水平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滴普科技流动负债净额为36.87亿元,负债净额为36.76亿元。
组织架构的不稳定同样为其运营效率蒙上阴影。2022年7月,凤凰网财经曾报道其存在外包、裁员、管理混乱、等级森严、"后宫"传闻…等问题,尽管部分说法未经官方回应,但天眼查显示,目前滴普科技相关联的成员企业共有18家,目前已经注销7家,剩余存续状态企业11家,2024年上述公司参保员工人数合计18人,有意思的是根据招股书披露,其研发人员共143人,占总员工比例44.3%。按照这一比例估算,公司总员工约为323人,引发外界对其用工合规性的进一步质疑。
更关键的问题是,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可持续闭环。截至2024年,公司62.8%的收入来自FastData企业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2024年营收为1.53亿元,毛利率为48.2%。该业务依赖高度定制化、项目周期长,整体盈利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公司寄予厚望的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营收从2023年的655万元增长至9040万元,毛利率达60.7%,增长近13倍,收入占比提升至37.2%。但当前规模仍小,难以承担盈利结构重任。
这一收入结构反映出滴普科技当前面临的典型ToB AI公司困境:高增长主要来源于传统业务,而高毛利的新型AI方案尚未成为支柱。如果FastAGI无法在两至三年内实现反超,公司可能会长期陷于"营收增长—利润缺失"的结构性矛盾中。
03·企业级AI落地的临门一脚
这不仅让滴普科技的商业模式承压,也将其未来增长的关键变量,压在了大模型解决方案的真正落地能力上。
从产品结构来看,滴普科技正试图构建一种"可复制"的企业级AI架构闭环。公司提出"AI-Ready"理念,依托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整合本地数据系统,结合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能力,构建面向复杂业务流程的Agentic AI应用方案。
这一路径区别于文档类AI工具,更强调企业数据接入、业务流程融合与行业深度定制。2024年,FastAGI企业客户数量同比增长近10倍,新增客户主要来自制造、医疗、交通等强场景行业。平台也已获得中国网信办大模型与算法"双备案",在政策合规层面具备一定壁垒。
行业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级AI应用市场规模为386亿元,预计至2029年将增至23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但滴普科技目前市场占比仅为4.2%,虽处于领先梯队,仍远未形成平台垄断效应。
关键的挑战在于复制。每个企业的数据结构、IT系统、管理流程差异极大,滴普科技仍需依赖大量定制开发与后期服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标准化与交付效率齐飞。
公司正在推动解决方案模块化、产品化,以降低项目门槛并提升复制性。但FastAGI即便增长迅猛,其2024年收入尚不足公司总营收四成,仍未形成规模化商业闭环。
AI应用正站在"行业放量"的前夜,而滴普科技能否从标杆项目走向行业普及,仍需跨越技术、组织、交付与资本之间的临界点。
结语:站在技术和商业之间,滴普科技的价值赌局
滴普科技正在讲述一个很有张力的故事:它拥有自主技术平台,也验证了AI在复杂企业场景中的落地路径。但它同样面对高成本、低效率与盈利路径模糊的结构性挑战。
它不是一个轻盈的ToC AI应用公司,也不是一个高门槛的底层平台型公司。它的位置,正处在AI产业最难做、最难快的那一段:向企业深水区推进,帮客户真正用起来、跑起来。
资本市场或许会看中它的"先行者红利",也可能担忧它的"时间成本"。这场IPO能否成功,或许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真正的考验是:当AI红利真正释放之时,滴普科技是否仍在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