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人出逃被骂“血汗工厂”,昔日顶流经纪帝国撑不住了!

近日,某昔日顶流经纪帝国因旗下艺人出逃引发争议,被指责为“血汗工厂”,引发公众对其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质疑,这一事件暴露出该经纪公司在艺人待遇和工作环境方面的问题,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文|金融八卦女
丝芭系艺人的"出走潮"几乎成了常态。一个接一个离开的背影,让人不禁开始怀疑:那个曾经用"养成"制造梦想和迎来高光时刻的舞台,真的要散了?
最近,"丝芭传媒股权冻结超1.2亿元"的消息一出,瞬间冲上热搜。
这次不仅是公司本体被执行,董事长王靖、持股合伙企业也一并"上榜",冻结时间长达三年,波及单位还包括旗下的上海丝芭演艺管理公司。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感叹:"丝芭这是要凉吗?"也有吃瓜群众说:"丝芭没了鞠婧祎,就像周杰伦没了方文山。"
▲图片来源:天眼查
另外,这几个月,赵粤、王奕、郑丹妮相继退团或解约,丝芭系艺人的"出走潮"几乎成了常态。一个接一个离开的背影,让人不禁开始怀疑:那个曾经用"养成"制造梦想和迎来高光时刻的舞台,真的要散了?
1./ 后鞠婧祎时代,丝芭想复制爆款有多难?/
曾几何时,丝芭传媒可是内娱粉丝经济的标杆型选手。
其2010年成立于上海,主打偶像养成,业务囊括艺人经纪、团体运营、影视制作、音乐发行、粉丝社区运营,一手打造出SNH48为代表的多个女团,堪称偶像培养的"总装车间"。
创始人王靖,复旦大学出身,早年做互联网,2010年看准偶像经济风口,下场操盘。他把日本AKB48模式本土化,又揉进韩国练习生机制,打造出独属于中国市场的"养成系"。
2013年,SNH48出道,靠剧场公演、粉丝打投、年度总选等操作迅速爆红。粉丝买票投票握手,买的不只是"周边",而是"参与感";丝芭卖的也不只是偶像,而是一整套精密运营体系。巅峰时期,丝芭估值一度飙至数十亿元,上海星梦剧院成为粉丝朝圣地,总选举一场吸金上亿,被誉为"东方AKB",也是彼时内娱粉丝经济最成功的样板之一。
而提起SNH48的C位,鞠婧祎绝对绕不开。2013年,她作为SNH48二期生成员出道,仅用两个月便登上剧场舞台,迅速凭借清纯外形和不俗表现吸粉无数。从那一刻起,她几乎成了丝芭"钦点的答案"。
2016年、2017年,鞠婧祎连续两年在SNH48总选举中夺冠,粉丝打投动辄几百万票,直接推动她坐稳"一姐"宝座。相关报道称,巅峰时期丝芭将七成影视资源集中投入在她一人身上,资源之丰厚,在内部无人能出其右。
2018年,《芸汐传》上线。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IP、宣发资源也有限的小成本剧,在暑期档意外爆红,开播24小时播放量破亿,并最终以45亿播放量收官。鞠婧祎凭借"韩芸汐"一角完成了从"剧场偶像"到"古偶女主"的转变。之后,《漂亮书生》《嘉南传》等剧接连上线,分账成绩不俗,她也一度成为丝芭的营收支柱。
但高光背后,丝芭的隐患早已埋下。
2024年6月18日,鞠婧祎和老东家丝芭传媒之间的合约纠纷,悄然爆发。当天,丝芭发出一则模糊却意味深长的声明,称双方已进入"第二阶段合作协议",暗示合约延续。
▲丝芭传媒公告,图片来源:微博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鞠婧祎在微博发出意味不明的"??"回应,不久后直接发长文否认续约,态度明确:她从未签署过所谓补充协议,也不知情,更不认可丝芭以她名义做出的任何决定。
▲鞠婧祎公告,图片来源:微博
毫无疑问,双方的信任关系已经崩塌。
其实,鞠婧祎的离开早有迹象。过去几年里,其凭借"高定妆容"和"古偶人设"一路上位,从女团C位晋升为流量艺人。"四千年一遇美女"的头衔虽争议不断,却也带来了热度。丝芭手握鞠婧祎这张王牌,商业合作一单接一单。但热度从来是把双刃剑,当她的妆容和角色类型越来越"模板化",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同步而来。
与此同时,双方的利益纠葛也越来越深。有业内人士透露,鞠婧祎一支广告的报价可高达1500万元,但她个人拿到的,可能不到三成。此外,据传丝芭还曾在未经她本人及团队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终止她与某国际美妆品牌的续约合作,直接导致她失去超过5000万元的代言收入。这桩操作,也被视为压垮合作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鞠婧祎的公开否认,丝芭再度出手,亮出2018年签署的"补充协议",坚称该协议为其本人所签,并表示"对协议真实性负责"。同时还反指鞠婧祎"私自开展商务活动",绕开公司擅自对接品牌,并称已对相关品牌方提起诉讼,认定存在"侵权嫌疑"。而鞠婧祎方面则不再口头回应,直接诉诸法律,申请法院对协议进行笔迹鉴定,以证明自己并未签署该补充协议。
而在合约纷争之外,坊间传出鞠婧祎转投和颂传媒。虽然最后官方辟谣,但她在多个项目中已出现与和颂团队合作的迹象。相较于以"养成系"为核心的丝芭,和颂更擅长运营成熟艺人,拥有较强的影视资源整合能力,对于正在寻求从偶像身份中脱壳、向演员转型的鞠婧祎来说,的确是更契合的跳板。
如今,虽然双方的官司仍在进行中,真相也尚待法院认定,但有一点几乎可以确定:鞠婧祎和丝芭,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2./ 十年20多起纠纷,被指"血汗工厂"?/
鞠婧祎的离开,并非孤例。
此前黄婷婷因指控丝芭传媒阻碍其事业发展、收入分配不合理,于2019 年单方面解约并起诉。法院最后判决双方合约解除,黄婷婷需赔偿丝芭传媒 350 万元,但当时的黄婷婷被冻结的账户中仅有"区区"9万元。
2025年4月29日,四期生赵粤在生日直播中哽咽宣布与丝芭解约,坦言"是时候开启新旅程了"。
▲图片来源:赵粤微博
没过多久,2025年6月7日,另一位成员周诗雨一纸长文,控诉公司管理混乱、资源倾斜严重、内部沟通机制形同虚设。她自爆从入团初期就被边缘化,资源长期向头部成员倾斜,连基本的沟通机会都被"优化"掉了。2025年3月,她生日会筹备期间,舞美、流程频出纰漏,团队的反馈却只有一句"下周调查"——言下之意,大概就是"我们记着了,但你别当真"。而更令人唏嘘的是,高强度的训练和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她身体严重透支,医生明确告知"药物已无法控制病情",她只能选择停工解约。
沈梦瑶则在2023年就提出了解约申请,自2024年起便与丝芭三度对簿公堂,至今尚无明确判决结果。
而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里,丝芭与20多名SNH48成员发生过合同官司。法院文书中,丝芭既当原告也当被告,但更多时候是主动起诉艺人要求赔偿,胜诉结果也大多偏向公司。郑丹妮在退团时曾写道:"合同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
▲与丝芭娱乐有纠纷的部分艺人,图片来源:天眼查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粉丝提问"丝芭到底造的,是梦,还是局?"
要知道,丝芭一直标榜自己是"造星流水线",打造"明星梦工厂"。但现实中,合同期长得令人咋舌——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附带自动续约条款也不是个例,也难怪外界评论其是"血汗工厂"。在资源分配方面,大量资源集中在极少数头部成员手中,其余成员则长期在剧场公演里打转,充当背景板。张语格曾直言,入团五年,80%的时间都在重复公演,活脱脱就是"剧场打工人"。而王奕的粉丝八年里投入了三千多万,却连为她争取一场Livehouse演出的机会都没能实现。
3./ 内娱辉煌成过往,偶像黄金时代还能撑多久?/
回头看,曾在"养成系"风口站C位的丝芭传媒,算是这个行业里最早尝到红利、也最早暴露病灶的公司。靠SNH48起家,丝芭一度被誉为"中国的48系帝国",高光时期以SNH48 GROUP为核心,涵盖SNH48(上海)、GNZ48(广州)、BEJ48(北京)、CKG48(重庆及成都)等分支团体,成员规模近200人,打造出完整的"偶像养成+线下运营"模型,光2017年一年的线下活动就多达1000多场。
"养成系"另一公司——乐华娱乐也一样。当年旗下拥有王一博、韩庚、程潇、孟美岐、吴宣仪等一众流量艺人,是选秀综艺最大赢家。《偶像练习生》《创造营2019》两轮组合成功出道,顺带把公司送上资本舞台。2023年1月赶着港股上市,号称"内娱第一家纯艺人经纪股",结果首日破发,如今股价已腰斩。而现在,几乎整家公司靠王一博一个人撑营收,一旦他哪天说"想休息一阵",乐华的年报可能就得马赛克遮图了。
▲乐华娱乐股价,图片来源:老虎证券
哇唧唧哇当年靠《明日之子》《创造营2019》崛起,曾经签下毛不易、周震南、赵磊等高人气新人,还参投《演员请就位》《说唱新世代》等多部爆款综艺,是最早提出"综艺+艺人孵化"的经纪公司。可到了2025年,公司因短剧《偷偷藏不住之许你》陷入版权风波,被迫向晋江文学致歉并永久下架,再次暴露出内容运营和版权合规的短板。与此同时,公司在资源分配和艺人规划上的"拉垮表现",引发粉丝集体吐槽:既不签约新星,也不运营老人,全靠老粉丝熬夜上分。
反观日韩市场,已经在"造星"这件事上悄悄换了赛道。韩国SM等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推进"七年合约+动态分成",练习生时期公司投资,出道之后按能力分成、水涨船高。艺人拍戏、出单曲、代言,收入都有明确比例,公司更注重长期收益而不是压榨青春。日本杰尼斯事务所则在内部设有健康管理部门,甚至配备心理咨询师,从精神层面给艺人兜底。人家靠的是"长线培养",不是"拼命爆红再消耗殆尽"的速成经济。
说到底,内娱偶像经济这套"压榨出奇迹"的老路,到了该换招的时候了。过去靠高频曝光、密集运营、粉丝投喂能养活一批公司;但如今的市场逻辑已经变了。平台更看重"长期内容力",粉丝更看重"人格共鸣",而不是刷数据。那些曾靠资本猛推出道、半年掉线的"热度选手",一个个都被现实打回原形。
未来要想活下去,这行只有两条路:一是走向"共创型"艺人体系,让艺人有更多话语权、粉丝有真实参与感,把"饭圈支持"变成"内容共建";二是干脆洗洗睡,别再靠榨干练习生、炒作人设、收割智商税那一套。
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早就明白了:一个可能猝死的梦,真不值得掏光钱包去买单。
也许丝芭这一波艺人"集体出逃",反倒是个好信号,像是给内娱市场下了一剂猛药。合约别写成"卖身契",分成别订成"吸血条款",健康不能当成牺牲品,粉丝经济也不能继续往"传销"方向发展。说到底,经纪公司该是艺人的助推器,而不是紧箍咒;粉丝应该是偶像的支持者,而不是提款机。
只有这样,那些还在坚持练舞、练歌、追梦的年轻人,才有机会真正走上舞台、发光发热,而不是困在某个厂牌的KPI里耗命。观众想看的,是舞台上的光,不是医院里的吊瓶。这个道理,内娱真的该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