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办发布16条举措 “高效办成一件事”再加力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月8日对外发布,明确推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实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带动政府治理能力整体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意见》从加强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推动重点事项常态化实施、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领域、强化组织实施四方面部署了16条举措,提出通过预约分流、错峰服务、潮汐窗口等方式动态调配服务资源;做好系统突发故障应急处置和人工兜底服务等工作;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渠道,广泛收集用户使用反馈及评价。
其中,在加强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方面,《意见》提出,明确经营主体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重点事项总体清单。2027年底前,实现总体清单内重点事项全面落地实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对记者表示,“能办”不只是能“受理”,而是要能真正帮企业和群众“办成”事。除了“能办”,还要“好办”“易办”。例如,登录是否简便、导引是否清晰、办事过程是否有温度、客服是否真能解决问题等。这些要求表明,“高效”不仅要包括过程中的效率,更涵盖结果上的感受和效果。
在推动重点事项常态化实施方面,《意见》对优化重点事项业务流程作出了具体安排,并强调保障企业和群众自由选择具体事项单独办理或集成办理的权利。
郑磊表示,《意见》在要求加强服务集成的同时,特别强调要给企业和群众选择权。他说,“集成或联办都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和群众能高效办成事,是否需要集成要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领域方面,《意见》提出推进“一类事”服务集成化,探索“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成一类事”拓展,开展特定人群、产业链发展等“一类事”集成服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翟云对记者表示,“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跨部门协同和数字赋能,将企业群众需要办理的多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集成服务,促进了部门之间的业务融合、系统衔接、数据共享、材料共用。
“集成服务模式本质是政府运行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它将显著提升行政效能,尤其是在重点行业领域和新兴业态的服务方面,集成式办理对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的作用更加明显和充分。”翟云说。
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也对记者表示,集成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统筹涉企行政检查,对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检查事项进行“一件事”集成,是为企业减负、提升监管效能的务实之举。
翟云表示,“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是新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成为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更是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