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重组胶原测不到” 炸雷!巨子生物市值蒸发79亿港元

访客 2025-05-28 20:27:05 8
“重组胶原测不到” 炸雷!巨子生物市值蒸发79亿港元摘要: “重组胶原测不到”的余震仍在继续。5月27日,素有“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之称的巨子生物以72.35港元的价格低开,随后一...

“重组胶原测不到”的余震仍在继续。

5月27日,素有“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之称的巨子生物以72.35港元的价格低开,随后一路走低,最终以69.6港元的价格收盘,收跌5.43%。28日,巨子生物继续以微跌收盘,算上前两个交易日,巨子生物股价三日累计下挫9.58%,市值蒸发约79亿港元。

“重组胶原测不到” 炸雷!巨子生物市值蒸发79亿港元

此外,由于事件发生节点正好撞上年中大促“618”,这是各家美妆护肤品牌业绩抢收的关键时期,而造假疑云无异于一颗深水炸弹,在消费者心中掀起骇浪。

造假风波

风波源自5月24日。

彼时,一名自称前欧莱雅中国科学传播负责人、拥有18年护肤品从业经验的博主“大嘴博士”在社交平台发布内容,其质疑巨子生物涉嫌严重造假,旗下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产品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

“重组胶原测不到” 炸雷!巨子生物市值蒸发79亿港元

按“大嘴博士”在视频中所言,他采用国际标准的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对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进行检测,但对结果感到失望,于是他向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抛出三个问题:

其一,根据产品标注,重组胶原蛋白宣称“非微量添加”,但实际检测总含量仅为0.0177%,不仅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更与配方表中“可溶性胶原”的降序排列逻辑相悖。这是否构成配方表造假?是否符合法规?

其二,重组胶原蛋白为何检测不到胶原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甘氨酸?范代娣曾在所著的《胶原蛋白材料》一书中明确指出,胶原肽链中,甘氨酸占氨基酸残基的1/3,每三个氨基酸中就有一个甘氨酸,是形成三螺旋结构的关键成分。

据此“大嘴博士”提出疑问,“如果号称重组胶原蛋白的产品中,(连)最核心、最基础、最关键甘氨酸都缺失,那这样重组出来的到底是什么蛋白,它还能被称为重组胶原蛋白吗”?

其三,将仅由两个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分子命名为“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是否属于科学概念的滥用?作为行业权威专家,范代娣为何未纠正这一可能误导消费者的命名?国际科研界对此评价如何?

“重组胶原测不到” 炸雷!巨子生物市值蒸发79亿港元

吴典摄

当日晚间,巨子生物透过可复美官方微信发布声明,直言“大嘴博士”所言为不实指控,强调旗下所有产品研发生产全程严格遵循相关法规要求,成分标注均按法定标准执行并通过药监部门审核备案。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我们已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的检测方法对相关产品进行检测,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的‘0.0177%添加量’严重不符。”

巨子生物还表示,考虑到单一的内部检测结果无法完全打消消费者疑虑,因此公司已经委托多家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该相关产品采用多种检测方法进一步进行检测,而检测需要时间,拿到最新检测报告后会第一时间公布。

次日,“大嘴博士”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驳斥巨子生物所采用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并继续提出质疑“巨子为何一边发声明坚决否认,另一边将涉事产品悄悄下架?”“既然产品公开可买,何须‘特殊送检’?巨子声明中要送检样品,如何确保不被特殊处理?”

颓势显现

两轮交锋下,巨子生物及可复美被推上风口浪尖。

5月26日,巨子生物开盘跳空,重挫超8%,随后跌幅收窄,截至收盘跌4.04%,报73.6港元,市值788.2亿港元;27日,其以72.35港元的价格低开,股价一路走低,最终以69.6港元的价格收盘,收跌5.43%,市值745.35亿港元,单日蒸发近43亿港元。

反应如此剧烈的原因是,可复美是巨子生物的核心品牌,而此番陷入争议的重组胶原蛋白精华又是可复美的明星产品。

2024年,巨子生物全年实现营收55.39亿元,其中82%、45.4亿元来自可复美,该品牌在报告期内的营收同比增速达到62.9%,超过了57.2%的总营收同比增速。

依公司在财报中所言,可复美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即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收入持续增长。

去年“双十一”期间,可复美胶原棒蝉联天猫面部精华类目TOP1、液体精华类目TOP1及修复精华类目TOP1,并获得抖音液体精华类目TOP1。同时据巨子生物财所言,为应对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了2条重组胶原蛋白生产线。

今年4月,巨子生物继续推出胶原棒2.0系列,配方经过升级,特别添加了重组四型胶原蛋白。在兴业证券看来,通过跨界IP联名、新兴媒体投放等方式加强营销推广,拓宽使用场景和人群,2025年胶原棒大单品收入仍有望维持双位数增速,同时面霜类有望接棒成为大单品。

记者注意到,在多家券商机构的预测中,2025年可复美仍将成为拉动巨子生物业绩增长的引擎。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此次天猫“618”年中大促来看,有人统计了一组数据,第一轮美妆排行榜单中(5月16日至26日),可复美位居第十二名,相较去年第一轮榜单中(5月20日至28日)的第七名滑落了五个位次。

再看青眼情报统计的今年前四个月京东面部护肤品牌榜,可复美以3亿元的销售额位居第八,均价115.3元。按月拆分来看,1月份可复美排名第五,2月份滑落至第九,3月份为第十名,4月份跌出TOP 20。

今年4月,可复美陷入“EGF”添加危机。

彼时其被曝出有消费者在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出现面部肿胀和发硬的症状,经多次治疗未能缓解。该消费者自费将产品送检,结果显示产品中含有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且含量高达567pg/ml,超过了合法标准。

“重组胶原测不到” 炸雷!巨子生物市值蒸发79亿港元

水芙蓉摄

当时可复美的回复是,在获悉相关情况后,公司委托了两家专业检测机构,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对同批次产品进行独立检测,经双重检测后均未检测出表皮生长因子(EGF)。

“EGF”事件后,消费者对可复美褒贬不一,如今又陷入“重组胶原测不到”争议,双重打击下,可复美今年的增长恐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