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工地铸“皂”青铜 文化遗产“香”约现代

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上,10岁的茜茜正全神贯注地搅拌着白色皂基,小心翼翼地加入植物精油,待两者充分融合后,她缓缓将皂液注入青铜造型的模具中,空气中顿时弥漫起玫瑰的甜香。这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策划的的“文物有‘艺’思”青铜精油皂制作体验活动现场,考古工地西侧露营区已摇身一变成为“古代实验室”,引领游客们踏上一场探寻“青铜铸造”奥秘的创意之旅。
“五一”假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热闹非凡。在“青铜有脾气”体验区前,一群孩子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一步步“铸造”着属于自己的青铜精油皂。体验区的小桌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白色皂基、植物精油等制作材料。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复刻商代青铜器的硅胶模具了,罍、觚等器型栩栩如生,器物上的纹样也清晰可见,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青铜时代。“这些模具是通过3D扫描文物精心制作的,文物表面的每一处纹饰都得到了完美还原。”工作人员手持模具,向好奇的孩子们介绍道,“看,这就是觚,它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你们觉得它的形状像不像现代人使用的喇叭?”
听完老师的生动讲解,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跃跃欲试。他们先将皂基隔水加热至融化,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调制出独一无二的香气与色彩。“妈妈,我们能把‘青铜器’做成玫瑰味的吗?”小学生粟粟一边认真挑选着精油瓶,一边兴奋的问道:“都这么美,我真想每种都尝试一遍!”
6岁的元宝则举着刚脱模的青铜皂兴奋地说:“看,我的罍和博物馆里展示的那个一模一样,这就是我的专属精油皂!”元宝妈妈是一名美术教师,她对此次活动赞不绝口:“今天的活动让我和孩子都收获颇丰。孩子在亲手制作精油皂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深刻理解了古代青铜范铸法的奥秘。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远胜于课本教学。这不仅仅是一节简单的手工课,更是一节充满趣味和启发性的历史课。”
“文化的延续与推广,离不开合适的载体。而生活,无疑是最生动、最贴近人们的课堂,孩子们对手工制作的热情投入,正是文化传承最巧妙的方式。”现场活动负责人表示,选择精油皂作为体验载体,就因它“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能够让参与者将亲手制作的作品带回家中,让文物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漫步在“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空气中弥漫着精油皂的芬芳。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在考古工地拍照打卡,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这一刻,文化传承的意义变得如此具象而生动——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中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化身为沐浴时掌中的一块香皂,成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小确幸。当三千多年前的纹饰在考古体验的创意中焕发新生,中华文明便在时代的演进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