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

访客 2025-04-30 20:02:31 4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摘要: 格力电器新一届领导班子将面临“营收何时重回2000亿元”的考题。董事会换届尘埃落地之后,格力电器于近日披露了2024年业...

格力电器新一届领导班子将面临“营收何时重回2000亿元”的考题。

董事会换届尘埃落地之后,格力电器于近日披露了2024年业绩,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00.38亿元,同比下降7.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1.85亿元,同比增长10.91%。

不过,今年第一季度,格力电器止跌回升,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16.39亿元,同比增长13.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04亿元,同比增长26.29%。

与此同时,格力电器向全体股东大手笔派发现金红利。根据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格力电器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0元(含税),预计派发现金股利111.70亿元;而在此前的中期报告时,格力电器已经向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派发现金红利55.22亿元,由此计算,预计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166.92亿元。

此前在3月底,国内白电巨头中,海尔智家和美的集团均已披露2024年报告,随着格力电器业绩披露,家电巨头2024年“三国杀”已见分晓。

营收规模逐渐分化

在目前国内家电企业中,营收规模超过千亿元级别的除了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三大巨头外,还包括海信系、长虹系、TCL系。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表示,与美的、海尔、格力这三家相比,海信、TCL等家电企业的白电业务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白电赛道来看,美的、海尔、格力依然是“三巨头”。

从三家巨头披露的2024年业绩来看,营收规模方面,差距逐渐拉大。其中,美的集团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090.84亿元,这是美的营收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海尔智家2024年营收2859.80亿元,自2019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后,海尔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向3000亿元发起冲击;格力电器以1900.38亿元居后,从历年业绩来看,格力电器曾在2018年、2019年和2023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

从营收增速来看,“三巨头”中,美的集团过去一年营收增幅最大,达到了9.47%;格力电器却出现了营收下滑7.31%,这也是格力电器近四年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

需要指出的是,三家企业营收规模不同,与每家公司的业务构成相关。

美的集团营收规模站上4000亿元背后,智能家居业务占比66.20%,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包括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等)占比25.67%。近年来,美的ToC与ToB“两条腿走路”,背后是集团战略重新定向,逐渐弱化传统家电标签,转向全球化科技集团。

在“三巨头”中,海尔智家具有显著的全球化标签,2024年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营收为1438.14亿元,占比已经过半。另外,虽然空调业务不及美的、格力,但海尔在其他大家电品类的表现更为均衡,尤其是电冰箱和洗衣机贡献了过半的营收。

在格力电器的营收组成中,消费电器过去一年的营收比重高达78.54%,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占比9.12%,智能装备和其他主营合计占比仅约2%。虽然格力电器近年来力推多元化发展,但尚不能形成主力贡献,且除了其他主营业务同比增长122.29%,其他业务均有不小的业绩压力。

净利润增速均超10%

虽然营收表现不一,但在净利润方面,在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三大白电巨头在2024年的利润均实现了同比两位数的增长。

美的集团不仅营收规模最大,净利润规模也是第一。2024年实现净利润385.37亿元,同比增长14.29%,这一增速同样领跑行业。

其他两家中,海尔智家虽然营收规模比格力电器高出了900多亿,但在净利润方面,格力电器以321.85亿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10.91%;海尔智家去年净利润为187.40亿元,同比增长12.92%。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

蔡淑敏制图

营收规模下滑,净利润却位居前列背后,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值得关注。2024年,该公司毛利率为29.43%,同比持平,与另外两家相差不大;重点在于净利率为17.11%,较上年同期上升3.5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两家。

在2024年第四季度传统淡季,格力电器却实现了净利润102.24亿元,同比增长14.55%,在过去一年四个季度中表现最好;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9.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29%。在这两个季度,格力电器的毛利率分别为26.7%、27.4%,同期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4.0%、14.2%。

对于格力电器这两个季度的表现,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4年第四季度国补作用后滞,推测主要系合同负债确认收入的节奏后移所致。2024年净利率同比增幅较大,主要系2024年政府补贴同比多增12亿和投资收益同比多增3.4亿,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率同比继续有增长,主要系管理费用率,以及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

蔡淑敏制图

另外,在销售费用方面,格力电器的表现也与其他两家明显不同。2024年,“三巨头”中,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都超过了300亿元,而格力电器直接砍掉了50.49亿元,将销售费用降至百亿元以下。

具体来看,处于扩张期的美的集团过去一年销售费用同比大增21.28%,达到了387.54亿元,远超9.47%的营收增速;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同比增加2.63%至335.86亿元,但其销售费用占营收比11.74%,在三家中最高,反映其海外市场的高推广成本;格力电器去年销售费用同比大幅下降34.11%,占营收比仅5.13%,主要受渠道营销费用变动、产品销售结构变动影响。

谁是真正的“空调一哥”?

往年,随着白电“三巨头”披露业绩,外界往往会针对三家企业的空调业务营收数据进行对比,分出高下,不过今年情况有所不同。

在去年的半年报中,格力电器还将空调和生活电器分开披露,其中空调业务实现营收779.61亿元,同比增长11.38%,占总营业收入的78.14%;生活电器收入24.10亿元,同比增长10.68%,占比2.41%。

格力电器的空调板块包括家用空调、家用中央空调、商用空调,生活电器包括冰洗产品、厨房电器、环境电器及医美等系列产品。在2024年年报中,格力电器不再单独披露空调的具体营收,而是将这两项业务合并为“消费电器”。

美的集团列示板块也发生了变化。2024年上半年,美的集团暖通空调营收1014.61亿元,同比增长10.28%,占营收的比例为46.7%;消费电器营收为751.38亿元,同比增长10.28%,占营收的比例为34.58%。2024年年报中,美的将暖通空调、消费电器业务合并为“智能家居业务”。

然而,针对缠斗多年的空调业务,两大公司在财报中玩起了“文字游戏”,均称自己是“第一”。

格力电器除了援引相关行业杂志的数据,称格力电器在国内中央空调市场连续13年拔得头筹外,还援引奥维云网数据,2024年,格力品牌家用空调线上零售额份额为25.40%,位居行业第一。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

美的集团同样援引奥维云网的数据,在9个品类中,美的系产品2024年在国内线上与线下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第一。其中家用空调的线下市场份额为35.9%,排名第一;家用空调的线上市场份额为33.2%,排名第一。美的集团在财报中同样是“按零售额”进行呈现。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

白电“三巨头”去年净利润均实现超10%增长,“空调一哥”之争已成过去?

奥维云网是一家专注于智慧家庭领域的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市场数据信息、市场研究、数字营销服务等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记者注意到,很多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会在业绩报告中引用奥维云网的数据。另外,不少媒体报道也时常会引用奥维云网推出的相关报告和监测数据。

同时,奥维云网是一家新三板公司,现阶段的主要收入类型包含数据产品、市场调查专项服务、会议服务、数字营销服务等。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98.94万元,同比下降7.79%,净利润1017.42万元,同比增长21.63%。

据搜狐财经报道,奥维云方面表示,“美的集团(000333.SZ)和格力电器(000651.SZ)2024年度财报引用奥维云网数据为不同维度。”一是品牌维度不同,美的集团财报内容表示“美的系产品在国内线上与线下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第一”,引用的品牌数据包含“美的系”下品牌美的、COLMO、华凌、小天鹅;而格力电器财报内容表示“格力品牌家用空调线上零售额份额行业第一”,引用的品牌数据为格力单品牌。二是渠道维度不同,双方引用数据标注的渠道类型也不同,美的集团为线下份额数据,格力电器为线上份额数据。

事实上,在手机、家电等行业,同行竞争时,援引第三方数据来凸显自身实力是常事,尤其是在“618”“双11”等关键促销节点,不少品牌为了突出自己“第一”,往往会增加“线上”或“线下”“销量”或“销售额”“首销日”“近一年”或“近三年”“1000元以上”或“3000元以上”等不同类型的限定词。

随着美的、格力在业绩报告中均不再单独披露空调这个单一产品线的具体营收数据,两家公司的竞争也将进入新的维度。按照新的表述,从2024年的业绩表现来看,美的集团智能家居业务营收2695.32亿元,同比增长9.41%;而格力电器的消费电器业务营收1485.6亿元,同比下滑4.29%。两者的营收差距已接近1210亿元。

阅读
分享